俄迟早投靠西方?西方认定中国是最大对手,但“普京时代”不可能
在华盛顿、布鲁塞尔和伦敦,政要们签署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令,他们坚信:只要锁住俄罗斯的经济命脉,这只北极熊迟早会因失血过多而回头臣服。
在华盛顿、布鲁塞尔和伦敦,政要们签署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令,他们坚信:只要锁住俄罗斯的经济命脉,这只北极熊迟早会因失血过多而回头臣服。
按理说,我们对鲍里斯・别列佐夫斯基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呢?这位声名狼藉的寡头,以掠夺俄罗斯为目标,最终在伦敦了结一生。但事实证明,如今国内仍有不少人 “记性不好”。在《沙皇格勒》的专题策划中,我们决定通过具体案例,重温 “神圣的” 90 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 ——
1991年底,克里姆林宫的红旗徐徐降下,夜色好像突然变沉了一些。广场上几束探照灯来回游走,归宿感在那一刻被空气碾碎。苏联,这个庞然大物的身影就此消散,一纸公告宣布了世界格局的剧烈震荡。俄罗斯联邦登场,新总统叶利钦出现在镜头前。他抬着头,步伐快但胸口并不平静。不
1994年11月28日和29日,叶利钦在莫斯科连续召开了两次讨论武力解决车臣问题的高级会议,在会上,已经飞速晋升为国防部长的格拉乔夫夸下了海口,声称仅需要两个空降团,24小时内就能打败杜达耶夫的武装。会后,叶利钦发表了公开讲话,叶利钦说:车臣境内的非法武装,4
1991年的那个夏天,苏联的某些大人物似乎在下一盘大棋。但结果,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甚至连触碰棋盘的人都没想到,这不仅没能挽救苏联,反而成了压垮它最后的那根稻草。
会议一开始,以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反对派,就对叶利钦违反宪法的行为,以及叶利钦失败的经济改革,展开了有如洪水一般的批驳。但今天的叶利钦,表现的十分温顺,不但大方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,还公开的表示了,愿意和很多人一起,共同开展促进俄罗斯进步的事业。由于在投票前,叶利
1991年8月19日早上七点,苏联国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突然播放了一条由“紧急状态委员会”表明的声明,称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问题,无法再承担总统一职,由副总统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责权力,同时苏联将从8月19日四点开始,将进入为期六个月的紧急状态。
叶利钦想赶紧救火,就搞了个叫“休克疗法”的玩意儿,意思是猛药去疴,一刀切私有化。国有企业大批甩卖,价格低得离谱,那些有钱的银行家眼睛都亮了。
赫鲁晓夫时期的技术转移,并非出于兄弟情谊。他是政治赌徒,急需中国的站队支持。于是,T-54A坦克图纸、米格-17生产线、甚至核武器初级资料被送出。这些不是馈赠,而是交易筹码。
这不仅是一个领导人的离去,更是一个超级大国的“平静死亡”,而在这一历史性举动的背后,隐藏着一个至关重要、却鲜少被详细提及的细节:戈尔巴乔夫将掌控全球最大核武库的“核手提箱”,正式移交给了俄罗斯总统鲍里斯·叶利钦。
1991年12月26日,一个巨大的国家——苏联,正式宣布解体。曾经横跨欧亚大陆、拥有核武器、统治着15个加盟共和国的超级大国,就这样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。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崩塌,更是冷战格局的终结,是20世纪最具戏剧性、最具震撼力的历史转折点之一。
1991年的夏末,莫斯科的天总是灰蒙蒙的,像是有人用抹布擦过了半边窗户。我们说起那年,很多人只记得最后的结局:帝国轰然倒下。但在崩塌前,屋檐下还有人在拉锯。你说,80%的人都说该留着这个国家,结果呢?没过几个月,大厦倾覆,再没有什么“苏联”。这后面可不是一件干
半岛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了一部影片,概述了一位改变 20 世纪世界的人物的一生。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最后一任总统,在其短暂的第二任期(1990 年 3 月 2 日至 1991 年 12 月 25 日)内,苏联帝国的崩溃便成了其标志。他开创了"公开化"(Glasn
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,克里姆林宫穹顶之上,那面在寒风中飘摇了七十余年的鲜红旗帜被缓缓降下。莫斯科市民们屏息观看,神情复杂。他们中许多人并不知道,这场看似突然的告别,其宿命早已在一年前寒冬夜的一场秘密行动里埋下伏笔——国家机器的核心曾试图靠一场政变